查看原文
其他

「依愛」情緒與日本:從情緒的角度理解社會與文化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1-07-15

我不想任由自己的情緒擺佈,我想利用情緒,享受情緒,支配情緒。

——奧斯卡·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


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


在生活中,大家每天都會和情緒打交道,好像人人都是自己的「情緒專家」,但在另一方面,受到情緒的影響甚至困擾卻也是家常便飯。其實,我們一直在「經歷」情緒,卻不常「觀察」、「思考」情緒。如果對此稍加探索,不難發現相關疑問可不少:


情緒是天生就有,還是後天習得?喜怒哀樂這些情緒好像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就自然而然的擁有了。憤怒本是一種不易控制的情緒,但卻也存在沒有憤怒的民族——愛斯基摩因紐特族。


情緒到底是生物屬性還是社會文化屬性的?在物質生活條件十分相似的當代世界,「依愛」(Amae)這種情緒卻只在日本普遍存在,不僅在西方沒有,即便在文化上和日本相近的中國和韓國也是聞所未聞。


以上的內容,就出自《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這本書是我們在2019年推出的通識教育書籍,面世後很受歡迎,不久就得以重印。最近,《情動於中》還入選了第三屆「香港初創數碼廣告企業×出版宣傳支援計劃」。

 

「香港初創數碼廣告企業×出版宣傳支援計劃」由香港互動市務商會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贊助,旨在通過數碼創意廣告的形式,為本地作家開拓宣傳新路向,並藉此向大眾推廣閱讀文化。


《情動於中》結合生活實例以及文學、電影中的故事情節來分析情緒,還進一步發掘了情緒背後心理、文化、社會等層面的內涵。閱讀此書,讀者不僅可以對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情緒有更深入的認識,更可以把情緒作為線索,去了解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各自的特征。今天的推送,就和大家分享本書中有關日本特有的情緒「依愛」的內容選段。了解了「依愛」及其形成的原因,也可以從側面了解日本的社會、文化狀態。


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黃沐恩 著

通識教育叢書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




 Amae /依愛 

節選自《情動於中》頁217–221


什麼是Amae /依愛?


日語Amae 沒有中文或英文的直接對應翻譯,它源自動詞Amaeru,指依賴他人的行為,Amae則指與這些行為相應的情緒。Frank A. Johnson將之翻譯成indulgent dependence,即一種溺愛式的依賴感;黃恒正將之翻譯成「依愛」,意即因著依賴他人而產生的愛的感覺,「依愛」能將Amae跟溺愛與依賴細微的相似與差異之處表達,是目前為止最好的翻譯,因此下文將使用「依愛」翻譯Amae。


依愛之情最先體現於母親與嬰兒的關係。一般來說,嬰兒不會亦不懂得表達自己的要求,他只會被動地失聲痛哭,讓母親主動去體察他到底是肚餓、疲倦或是想得到擁抱。他亦不會考慮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不理會身處什麼地方或母親是否做得到。對於嬰兒的無理要求,母親不單不會加以責備,反而會感到被依賴的快樂,同時認為自己應該無條件地溺愛嬰兒,而嬰兒亦因可以任性地依賴母親而產生一種甜蜜的感覺,亦即是依愛之情。由是觀之,依愛有兩個特點:一,它是被動的希望別人主動體察自己的需要,即不是我告訴你我想要X而你為我做X,而是我希望我不用明言我想要X,但你依然能察覺到我的需要而主動滿足我。二,它常常包含不合理的要求,但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卻被視為正面的和可貴的,這從Amae的字根Amaeru所演化的形容詞Amai(甜)得到印證;Niiya、Ellsworth和Yamaguchi的研究亦指出,當面對代表依愛的不合理要求時(例如朋友請你幫忙修理電腦、照顧寵物、提供住宿),日本人比西方人感到較多和較強烈的正面情緒。


伊東深水(1898–1972)所畫的母子


這種依愛之情其實並不只存在於日本人身上,其他民族的母子關係也有類似的溺愛。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成人一般會停止滿足小童的無理要求,而小童亦視其對父母的依愛為不合適。但是,日本人卻將這種依愛之情延伸到成人的關係當中,不單是母子關係,情人、朋友、老師與學生,甚至是上司與下屬之間,也出現如母子間的依愛。首位研究依愛的心理學家土居健郎以他自己在美國的例子,說明朋友之間的依愛之情。他曾到美國探望一位剛認識的朋友,進了朋友的家後,朋友問土居會否肚餓,請他隨便享用桌子上的餅乾。雖然土居感到飢餓,但他卻拒絕了,心裏感到不是味兒,之後他反省自己當時的情緒,才明白自己之所以不快,是因為他不希望朋友詢問他是否肚餓而讓自己決定吃或不吃,而是希望自己什麼都不用說,朋友就能主動體驗到自己的飢餓,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他意識到自己對朋友產生了依愛之情,以及因為依愛的期望得不到滿足所衍生的委屈之情(Higamu)。


依愛以及其相連的不合理要求亦會出現在師生、朋友和僱主與僱員之間。Kazuko Y. Behrens訪問了一位來自札幌市的男老師,他說:「學生經常來問我關於就業的事情,這些事他們本應問學校的一些行政人員的……他們不會直接問:『老師,請替我做這事』,而是會說:『噢,我不知道怎麼辦』,表現得希望我會主動去替他們做某些事。」一位日本的女翻譯員亦描述了她的被依愛經歷。有一次她的朋友的妻子請她幫忙翻譯一份稅單,出於對朋友的道義,她只收取了相當微薄的費用。之後,這女人再找她幫忙翻譯一封信,並堅持親自帶到她的公司,原來這封信竟是那女人給情夫的信!這種依愛表現於,即使那女人知道自己認識她的丈夫,她也期望自己會替她保守秘密。日本的一項關於工作關係的研究亦指出,日本人心目中的好老闆,不在於能夠作出好的決策,而是能夠體恤下屬一些非公務的需要,例如在員工失戀的時候關懷員工,或是員工因家事而感到不快的時候會給予安慰等,這些都顯示員工對僱主的依愛。



依愛的形成


依愛這種本應只存在於母親與嬰兒之間的情緒,居然會延伸至青年以至於成人的世界,跟日本獨特的島國文化有莫大的關係。地理上,日本作為一個四面環海兼身處板塊移動地帶的小島,經常要承受各種天災,例如地震、颱風和海嘯等。同時,國家缺乏如石油、木材等天然資源,與其他國家亦沒有緊密的連繫,故此日本人相當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蓋因只有每個人的關係變得鞏固,互相幫助,才可以讓國民生存下去。這個島國文化讓日本演化為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西方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相反,西方強調獨立(independence),而日本著重的則是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ce)。當西方人介紹自己時,會指出自己的特長與喜好,例如我是一個喜歡煮食或四處遊歷的人。可是,日本人自我介紹卻會指出自己所屬的團體或崗位,例如我是某公司的職員或某人的兒子。日本人傾向從一段關係建立自己的身份(identity),而不是強調個人的特質。這也表現了日本人互相依賴的特性。


插畫家竹中俊裕筆下家人共睡的場景

(圖片來源:《日本の息吹》封面)


集體主義能解釋日本人對依愛的重視,與之相輔相成的育兒哲學與工作文化則能解釋何以這種依愛之情會延伸到青年和成人的世界。母乳餵哺在日本相當普遍,一般嬰兒到八至九個月大才開始斷奶,要到十五個月左右才完成。相對於西方嬰兒一般於六個月大開始斷奶,八至十個月完成,日本嬰兒的哺乳期要長得多。對於日本嬰兒來說,母親的乳房不單提供營養,更是獲得安全感、愉悅感以及與母親親密接觸的對象。因此,即使嬰兒已斷奶,母親還是會容許他們觸摸或吸吮自己的乳房。日本亦有親子共睡的文化,小孩與父母一起睡覺直至四至五歲,之後會改為與祖父母或是兄弟姊妹共睡。一個四歲男孩的母親形容道:「當他去睡時,我們需要睡在一起,他一點也沒有嘗試改變這習慣。我們會手拖手,聊聊天,只有這樣他才能入睡。」對於日本人來說,不論任何年紀,獨自睡覺都被視為一種不愉快的事。最後是共浴文化,在日本,不論多麼細小的住宅都必定配置一個浴缸,因為親子一起泡澡對家庭的維繫起著重要的作用。泡澡與其說是為了清潔,不如說是家人共享最放鬆、最舒適一刻的珍貴機會。父親與女兒的共浴會到女兒的青春期才停止,母親與兒子以及同性家人之間的共浴,甚至可以到小孩長大成人還一直維持下去。從日本哺育、共睡和共浴的文化,可以理解為什麼嬰兒對母親的依愛會延伸至青少年甚至成人的關係之中。


是枝裕和電影《如父如子》中的親子共浴


就工作而言,日本的公司大多採取終身僱用制度,意即由入職直至退休,員工也在同一所公司工作。公司不會因為經濟不景或轉型而裁員,而員工亦不會為了加薪或升職而轉工。這種終身僱用制並非基於法律的規定,而是日本勞資雙方的不明文約定,它源起於明治維新時期,當時的紡織業急遽成長,勞動力需求大增,不同公司之間的轉職和挖角頻繁,使公司的營運成本大增,「鐘紡」的武藤山治首創以「溫情主義」作改革,提出各種改善員工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措施以長期挽留人才,例如鼓勵員工就公司政策提出意見,創辦雜誌讓員工投稿作申訴。鐘紡又著重改革員工的生活福利,如在公司設置浴室、休息室,為員工及其家屬提供廉價的醫療和託兒服務等,更會定期舉辦運動會、觀光旅遊以及各種與生產有關的教育課程。在這些措施之下,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大增,社會學家間宏的研究指出,鐘紡在1902至1906年間,員工流失率下降了66%,與招聘相關的費用減少了50%。鐘紡的成功終身僱用制在日本的企業中便慢慢確立下來。僱主著重培養員工對公司的忠誠,以年資決定工資,就算在公司業績不佳時也極力避免裁員,改以減薪或延長工時來應對,僱主亦為員工提供林林總總的福利和技術訓練,就算在員工退休之後,亦為其提供退休金和再就業教育,保障員工退休後的生活。在終身僱用制下,自員工進入公司直至退休後,他們與僱主一直維持工作以至於生活上的關係,彼此猶如家人般互相照顧,在等級分明的公司中,上司猶如可供依賴的長輩,下屬由是容易對其產生依愛之情。


舊武藤山治宅邸 舊鐘紡舞子俱樂部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

近期推送: 2021列文森獎得主安舟教授:誰在領導中國?——《紅色工程師的崛起》 港中大出版社|特殊的2020,我们過得怎麼樣➤ 送別傅高義教授 閔福德主編「香港文學系列」:向世界呈現香港靈魂的隱藏深度➤ 新書《歷史不止一種寫法》:歐美港臺都怎麼寫中國近代史? 新書《和魂漢神》 | 伏羲關帝媽祖鍾馗...在日本過得怎麼樣? 港中大出版社 | 2020全書單
 徐中約:「近代中國」形成的動力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北島 | 錢穆 王賡武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以色列宣布與黎巴嫩停火,以軍最後一輪襲擊最猛烈 |國際眼
    印度駐加拿大大使被指涉謀殺案,兩國互驅外交官 |國際眼
    秘魯APEC峰會中方啟動35億美元項目,跛腳鴨拜登難顯美國實力 |國際眼
    文化遺跡講述的歷史一一格魯吉亞瑣記(之二) |寧靜致遠
    因拆祖屋兄弟關係破裂,李顯龍之弟成英國政治難民 |國際眼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